

素有“中国吴文化第一山”美誉的常熟虞山,近来因徒步线路“雄鹰线”再度扬名,收获一众“山系”男女的青睐。“五一”假期,虞山“雄鹰线”共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同比增长41.38%,已成为县域旅游一条爆款线路。
一年235万人次进山“撒野”
“去野吧!”
来到“雄鹰线”的起点——龙潭附近,迎面的招牌像是在向每一位登山男女发出炽热的召唤。
虞山“雄鹰线”全程10余公里,其中有七成左右是野路,因全线轨迹在地图上形似雄鹰展翅而得名。截至5月6日,抖音平台显示,包含“雄鹰线”的话题播放量累计超3200万;同期,小红书平台所有包含“雄鹰线”的话题总浏览量超过966万,讨论数量超9万。
5日清晨,记者跟着一队徒步爱好者踏上“雄鹰线”之旅。走过起点不足百米,就看见路旁树上绑着一块指示牌,写着“雄鹰线 No.001”。显著的标识打消了记者掉队迷路的顾虑。“雄鹰线”“四上四下”重复爬山,沿途会经过土路、台阶路、公路、丛林野路等不同路况,难度不低。
沿指示牌向前,没过多久来到“旧房子”驿站。驿站的破旧窗口是风靡社交平台的打卡地,绿林山野,斑驳的老房子,都成了风景。“这几天,等着在窗口拍照的游客塞满了三间老屋!”想起游客们挤在一起排队打卡,驿站工作人员哭笑不得。

过项家坞驿站后,坡度急转直下进入林间野道,来到虞山的网红石,远看像乌龟匍匐,近看蔚为壮观,聚集大量驴友和摄影爱好者。后面的路更“野”,地上满是碎石泥沙,又滑又陡。“这才是‘雄鹰线’最精彩的一段路!”同行的上海游客徐一超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扶着路旁的树干一路向下。
“上次来爬‘雄鹰线’的时候,因为这段路比较陡,耽误了不少时间。这次有经验了,肯定能打破上次的用时纪录。”从常州来虞山徒步的张子佳,发现树与树之间已经拴上了安全绳,顿时信心满满。只见她一手拉着旁边的绳子,一手扒着路旁的树,半蹲着身子蹭了下去。
记者效仿张子佳的动作,沿着这条陡峭的山路一直往下,经过大概二十分钟,来到景区主干道上。这里聚集了不少游客在休息。刚走下来的几位游客,颤颤巍巍,边走边开玩笑,“够劲、够野!有种猴子下山的感觉。”
“雄鹰线”穿越密林,有古道、山涧、瀑布、山峰、竹海及石刻古迹,令人印象颇深的有1000级台阶剑道,溪涧生辉的联珠洞,还有清香扑面的茶园……线路最后一段相对平缓,起伏不大,但也要拼拼毅力。记者沿途常听游客们互相鼓劲:“到76号路牌了!”“前面是88号指示牌!”这一路的指示牌,最初是指引,抵达终点前就是倒计时牌,终于回到龙潭,全程5个多小时,在地图上绘就一只展翅雄鹰。
去年,“雄鹰线”接待游客约235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60%。
“违禁”路线打造成“官方版本”
“雄鹰线”的出圈源于一场“禁”与“不禁”之间的顺势而为。
虞山龙潭幽深碧绿,像一块镶嵌在山间的翡翠,水深100多米,因为存在风险,2023年9月前属于封闭区域,本来应该算是“违禁”路线。徒步爱好者们却不愿错过虞山的绝佳风景,正是他们“不走寻常路”,慢慢踏出了这条“雄鹰线”。
虞山街道(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网络上讨论“雄鹰线”的乐趣,并没有一禁了之,而是选择了顺势而为,抓住徒步爱好者的需求,对该地区进行安全保障提升,大大方方地亮出龙潭的美景,同时对“雄鹰线”进行微调引导,推出官方线路版本供游客体验。
“很多人走过后‘吐槽’沿线没有配套、厕所,很容易迷路。”虞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敏敏认为,爆款产品不可能一次成型,需要细细打磨,“雄鹰线”亦是如此。
虞山一直是常熟文旅的一张名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一直是县域旅游发展的“顶流”之一。去年,常熟蝉联旅游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第二,A级景区接待游客644万人次。这给了虞山从容引导“违禁”闯入者的底气和心胸。
没有配套,那就补!2023年6月,“雄鹰线”上第一家驿站——龙殿休憩驿站,在龙潭附近开业,最初仅负责指路、供应热水,且只在周六周日开门。网友质疑:“为什么只能周六周日开门?”“徒友有需求,那我们就把服务跟上。”主理人马文军索性全时段营业,他解释:“驿站做咖啡店公益为先,提供休息点、热水、厕所等公共服务。”如今,“雄鹰线”沿途已有龙殿、旧房子、剑门云上、项家坞等7个徒步休憩驿站。
没有车位,那就建。2024年,虞山街道将原三峰集贸市场改建为停车场,新建龙殿1号停车场,增加超200个泊位;今年“五一”前夕,新启用龙殿2号停车场,再次增加泊位422个;实施宅前屋后“三色”分类管理,规范划设白色公共免费停车位32个、黄色共享停车位144个、蓝色农家乐专用停车位106个;假日期间,政府内部停车场向游客免费开放;3月29日起,开通从常熟站到龙潭景区的“雄鹰线”定制公交……
剑门云上驿站门外有一个不上锁的冷饮柜,旁边挂着收款二维码,游客买水付款全凭自觉。“我经常半夜收到钱!”剑门云上驿站主理人之一吴晴说,曾在春节期间半夜收到一个8.88元的红包,并留言:“谢谢你,救命水!”为进一步优化“雄鹰线”的环境氛围与配套设施,最近,虞山街道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参与整体改造提升设计,增强景观美感与功能舒适度,提升游客体验感。
有虞山“雄鹰线”的招牌,加之越来越完善的配套,游客数量猛增。人来多了,环境治理的矛盾凸显出来。
在生态保护与徒步爬山的天平上,虞山街道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虞山街道去年和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达成共建协议,在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立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开展环保科普调研,评估虞山生态环境。
2月27日,虞山街道发布“走‘净’虞山”志愿服务招募,邀请50组家庭沿着“雄鹰线”捡拾垃圾。“招募令发出当晚就爆满!”虞山街道党工委委员李媛媛说,街道会不定期发动公益组织、个人徒步爱好者、俱乐部等多方力量进山开展“净山”活动,同时对接户外环保自媒体博主,号召更多人加入“净山”志愿者,打造无痕山野。
引流下山方显“山水城”魅力
记者采访发现,在“雄鹰线”还只是徒步圈的“新宠”时,虞山街道就在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优化沿线配套服务,把“雄鹰线”的流量转化为“留量”。
龙殿休憩驿站刚启用时,马文军“一人一狗熬过了一个冬天”。“那时人没这么多,特别是冬天,一周都见不到几个人。”马文军和自己的伙伴卢卡一直守在龙潭。随着“雄鹰线”的热度越来越高,人流越来越大,龙殿休憩驿站的生意好起来。“上海、苏州等地组队过来徒步的团队很多,双休日每天要卖掉300多杯咖啡,有时候忙得饭都吃不上。”马文军说,现在驿站还配套运动饮料和登山杖,往后还计划拓展登山包、登山鞋等徒步装备用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雄鹰线”火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虞山打卡,但虞山街道志不在此。“无论是网红线路还是网红店铺,在流量的浪潮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朱敏敏认为,要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将“雄鹰线”的流量红利引下虞山,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常熟“山水城”的魅力,打造可持续的文旅经济。
3月25日,虞山街道赴上海参加推介会,启动2025湖山生活主理人计划,招揽一批适合驻扎在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山水古城空间的主理人,可以是手作人、美食家、生活家、山野生活爱好者、数字游民等,共同焕发文旅产业的发展活力。
这不是虞山街道第一次尝试。去年9月,虞山街道便发布2024湖山生活家招募计划。“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发一批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生活体验类产品、内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享受。”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旅游管理部部长沈韵介绍,目前已招募了数十位主理人入驻,用多元的内容激活街道整体文旅发展活力。
空间哪里来?街道前期梳理14处古建院落,同时更新改造环虞山文化创意产业带上的5个产业园。截至目前,街道梳理区域内各处资源超过20处。
3月1日,改造后的南泾堂44-2号古院落,以“虞鲤文创复合空间”的新面貌开业。“2021年底第一次见到这座小院,我一眼便相中了。”主理人邵凯一直梦想在老城区内找一座小院落,去年参与湖山生活家招募计划,拿到了10年的使用权,目前主营非遗、传统文化、虞文化研学课程的开设以及文创周边的设计、生产、销售。
有了人流和载体,并不意味着就能“躺赢”。作为常熟首家窑烤面包店,壹醒花园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和“雄鹰线”的人流红利,开业一个多月客流不断。“要想走得长久,归根结底要回归到产品本身。”主理人徐锋有过电商运营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产品如果没有竞争力,即使前端流量很大,也难免“昙花一现”。
“我们从没想过做网红店,我们要做一家品质店。”河爿边驿站主理人顾炜的观点和徐锋不谋而合。河爿边驿站所在的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靠山面水,闹中取静,是“人家尽枕河”格局,传统意义上并不适合做生意。“装修时有周边经过的居民跟我说,‘妹妹,你怎么会在这里开店?’这曾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选址有误。”顾炜深入调研后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一家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咖啡驿站,为古城游客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推出中西结合的产品,吸引更多的青年游客,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天营业额达到5000元。
逐渐丰富的业态不仅给予游客更加便利的服务,也带动了旅游消费的发展。2024年,“雄鹰线”带动虞山街道(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2%。
新华报业·交汇点记者 李仲勋 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