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仲虎:做“尖端”的人,做“尖端”的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0:10:00    

入选2025年度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以表彰他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

带领团队原创性开发了双向流细胞灌流培养技术(BFP),打破了美国公司对中国的“卡脖子”封锁,该技术最近斩获日内瓦国际金奖;

科研团队为我国第一个九价HPV基因重组疫苗解决了重大生产技术问题,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助力我国疫苗企业生产技术进步……

谈起自家校长白仲虎教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师生,总会带着一份情不自禁的崇拜。

作为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学者型校长,他不仅是师生的学术榜样,更是以国际化视野和改革魄力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将国际前沿科技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带动学校在人才集聚、学科突破、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单。

他不仅是在做教育,更是在重塑一种契合时代需求、面向产业未来、激发学生潜能的新型应用型教育范式。

白仲虎受邀参加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打造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

近年来,郑州市全面落实省委“挑大梁、走在前”总要求,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支持省市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广纳天下英才。

白仲虎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结缘,正是郑州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的生动实践。2023年8月,白仲虎受聘担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校长,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契机。

学校启动郑工“青年英才”计划,首批遴选5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金才课程”邀请南京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学者授课,覆盖青年教师及学生800余人次。

基于此,学校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成效显著。学校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和科技前沿发展需求,聚焦郑州一号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郑州支柱产业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郑州主导产业食品和材料化工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牵头与惠济区人民政府共同筹建莱维特生命科学与数字交叉研究院,构建“1+1+1+1”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1个创新研究院、落地1个生物医药与器械产业园、运营1个生物医药与器械创业孵化器、成立1支生物医药发展基金。

构建 “尖端”的应用型创新高地

白仲虎长期从事发酵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医疗器械的研究,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3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主持和参与了包括863、科技部重大专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江苏省重点专项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5项,获得商业联合会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专利金奖1项。

对于他来说,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是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科研的根基在于推动产业进步与国家需求。

多年来,他一直立足前沿,深耕工业生物技术核心领域。他的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瞄准生物制造产业升级中的关键“卡脖子”技术,他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触及学科前沿,更能解决实际产业难题。

自2023年8月受聘担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校长以来,他不断推动科研方向与地方产业痛点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展面向应用的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成果转化。这不仅提升学校服务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研发项目、参与应用研究的机会,将前沿的产业技术动态融入教学。

他不断推动深度产教融合和特色学科建设。当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解决企业难题、掌握前沿技术、获得行业认可时,实践成就感和专业自信便油然而生。

他强力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这使得学生从入学起就能更清晰地了解 “所学为何所用”“未来可能走向何方” ,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白仲虎以其自身的学术成就和清晰的教育理念,向学生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学校的层次并非个人成就的天花板,应用型高校同样能培养杰出人才。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学校的发展蓝图,帮助学生破除“出身决定论”的心理,变得愈加自信、自立、自强。

在学校这方天地,他追求的“尖端”,是深深扎根于地方产业沃土、致力于解决真实问题、让普通学生也能绽放卓越光彩的应用型创新高地。

打造人才与城市共生的“郑州样本”

从顶尖科研学者到应用型高校引领者,白仲虎将深厚的科研积淀、前沿的产业视野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熔铸成一套独特的教育哲学,致力于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壤上,培育具有“尖端”潜质的人才和生态。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学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对接郑州“十四五”规划中支柱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专业集群。如强化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布局生物医药相关专业,让专业设置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侧导航仪”。

他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一线企业实践,将产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带回课堂。围绕郑州企业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不断培养学生解决产线故障、优化工艺流程、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填补企业“能用好设备、能改进工艺”的高技能人才缺口。

他的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逻辑。他将高校定位为城市发展的“人才引擎”和“创新源”,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脉搏。这一模式也为城市破解“人才外流、产业乏力”困境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唯有将大学的人才培养根系深扎于城市产业的土壤中,才能结出共同繁荣的果实。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震 周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