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在深圳,记者把拍立得交给老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20:53:00    

深圳五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涩与炽热,掠过文博会熙攘的展馆,将五湖四海的故事揉碎又重组,藏进每一个展台里。我攥紧相机,手心沁出薄汗——这或许是我做过最“冒险”的选题:把镜头交给陌生的外国人,而我,只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


“你好,请问现在有空吗?”


第一声询问,我带着些许忐忑。对面卷发的青年愣了愣,旋即绽开笑意,露出两颗俏皮的虎牙:“当然!是要合照吗?”



他叫迪亚,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摩洛哥留学生,这是他第一次当文博会志愿者。


我给他递上拍立得:“我想把这个给你,你可以拿着它去拍照,记录下你眼中的文博会。”


两小时后,当我接过他拍的相片,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世界的窗。


中国的AI机器人握着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出“和而不同”的墨香;



伊朗的地毯与摩洛哥的“Sajada”在光影中交叠,像两个古老文明的私语;



展位上,不同肤色的面孔捧着青瓷茶盏,用生涩的中文碰杯,茶香氤氲间,竟分不清谁是谁的异乡人。



在文博会上,18岁的迪亚看到了世界的很多面。



另一边,瓦苏的展位前人头攒动。


这位伊朗商人是文博会的老熟人了,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在他的记录里,文博会是国际往来蓬勃旺盛的见证。各国客商在这里洽谈合作、互通有无。一单单生意成交的背后,是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在这里,一匹波斯地毯或许能换来一幅苏绣,一句“合作愉快”能跨越语言的沟壑。



而最奇妙的故事,藏在艾本的相片里。


这位加纳商人每年都要坐11个小时的飞机,一年往返中国三次,只为将家乡的木雕、手织包推向中国市场。去年,他在中国的营业额突破百万元,这占了他全年收入的60%,中国成了他事业的“第二故乡”。



在文博会上,艾本不仅收获了生意,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来自马里的阿玛杜和法国的杰弗瑞与他最为投缘。


这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奇妙的是,他们却用中文交流得十分顺畅。



“是的,不同的国家却用中文沟通。”阿玛杜笑着对镜头说道。


艾本和阿玛杜已经相识十年了。这十年里,他们一直用中文交流。从生意上的合作探讨,到生活中的琐事分享,中文见证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艾本解释道:“马里说法语,我的英语阿玛杜听不懂,所以我们用中文交流。”


果然,“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是真的……


平日里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国家忙碌,很难有机会相聚,但中国的展会就像是一个特殊的约定,每年都会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这颇有一点“千里来相会”的感觉了。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艾本一边敲着非洲的手鼓,一边唱着他最喜欢的中文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艾本说,如今在他的家乡,孩子们从小就要开始学中文,当地很多大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他直言,中文现在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如果你们在国外要说什么秘密,可不要以为说中文我们就听不懂了!”艾本开玩笑地提醒。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记者,文博会于我而言恰似一份待解的“命题作文”。


究竟要怎么写文博会?


是写展台上流光溢彩的文物,是写论坛里振聋发聩的演讲,还是写签约仪式上摇晃的酒杯?


直到看见这些照片——


迪亚的镜头里,十八岁的眼睛里的世界是如此绚烂;瓦苏的记录中,经济与文化编织成共生算法;而艾本的相册,则是一部用中文写就的《友谊地久天长》。



课本上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从前总觉得这句话太宏大,直到此刻,前海的风穿过展馆,吹过不同肤色的脸庞,吹过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交织的合同,吹过三双手紧紧相握的瞬间。


原来,世界从不遥远。


文博会的故事,未完待续。


而我们,都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者丨侯明君

排版丨赖信宏

编辑丨李怡

审校丨黄海宁

监制丨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