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4月29日,该《通知》通过国家发改委发布。
《通知》提出,要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通报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违规案例,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清理整治重点:
新业态监管空白导致政府推诿审批职责
根据《通知》,这次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违规扩大审批范围、变更或增设审批条件;审批权下放形成区域间市场壁垒;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要求,违规设置外资企业准入限制;因新业态新领域监管空白导致政府在土地、规划、消防等要素保障环节不作为、不予审批或者推诿审批职责;准入要求设置矛盾,互为前置条件;告知承诺制审批要求不清晰不透明加大经营风险;准入标准过高、审批流程过长;无故拖延审批或已经获得审批但政府拒绝办理其他相关手续;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通报的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类似的违规情况;其他违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情形。
4月30日,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此次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相当于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一次清淤疏堵。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行业隐性门槛和行政惯性形成的玻璃门,已成为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梗阻。比如一些地方对国家已放开的领域仍强加审批,实质是用行政权力固化区域利益;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本质是地方市场割据的延续。这些非市场化的制度成本,既抑制了民营企业跨区域扩张的活力,也削弱了全国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朱克力认为,清理整治中影响较大的环节,首推新业态监管空白导致审批推诿、准入标准互为前置两类顽疾。前者直接压制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创新模式的破土,比如某地曾因缺乏预制菜监管标准,导致企业拿不到生产许可;后者则制造“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典型案例是某市要求企业先取得环保审批才能申请用地,而环保审批又需先确定用地范围。这类制度性内耗的破除,将释放出被束缚的生产力,尤其利好中小企业和新经济主体。
清理市场壁垒
为何要动真格?
4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自今年4月至12月部署开展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包括限制企业自主迁移、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妨碍企业公平参与异地经营、设置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隐性门槛四大类突出问题。
为何此时开始对清理市场壁垒动真格?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盘和林认为,实际上,中国如今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缔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但问题就在于,对于新事物,政府政策层面总是存在一定的考虑,所以,过度的管制往往先于新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这些管制并非完全没有必要,但有些管制措施出现了管制过度限制新经济发展的情况,此次清理整顿,就是去除这些过度管制,先立后破,让新经济先发展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管理新经济的有效方式。所以,当前清理,是为了减少对新经济的管制,是通过放松管制来释放经济活力。当然,客观上看,这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意义其一是为建设统一大市场扫除障碍,去除地方政策壁垒,其二是为新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去除限制。
管理部门不敢作为
如何破解因此造成的准入壁垒?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次清理的重点中,有一些壁垒是因为管理部门不敢作为造成的不敢审批和准入限制。比如: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因新业态新领域监管空白导致政府在土地、规划、消防等要素保障环节不作为、不予审批或者推诿审批职责;准入要求设置矛盾,互为前置条件等。
《通知》提到,全面梳理涉及市场准入相关规定文件。各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组织省级涉市场准入相关部门,对本部门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牵头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性文件,逐条对照所依据的上位法进行梳理,对违规增设准入事项或条件、违规扩大准入范围等情况,要一律纠正。
对此,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表示,破解基层“不敢作为”壁垒的关键工作,在于明确权责与容错机制,制定清晰的准入责任清单,区分“必须审批”和“禁止审批”事项,减少权责模糊导致的推诿。同时,建立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创新,对合理探索失误免责,同时问责拒不整改行为。另外,还需要通过开展政策培训,确保基层理解负面清单、告知承诺制等规则,解决“不会审批”问题。
朱克力表示,基层政府不敢审批现象是权责失衡下的风险规避。某些部门因专业能力不足,面对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时,既怕审批出错担责,又怕事后监管失控,索性选择不批不犯。这种懒政思维比显性壁垒更具隐蔽性,往往导致企业陷入政策真空地带,比如有新能源车企因地方对充电桩消防验收标准模糊,项目搁置两年无法落地。
朱克力认为,破解这类壁垒需构建能力+责任的双轨机制。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政务平台建立标准化审批流程,用智能辅助系统弥补基层专业短板,比如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参与前置审查;另一方面需明确容错边界,对非主观过错且符合改革方向的审批行为予以免责保护。更重要的是建立跨区域审批协调机制,当地方因能力不足无法决断时,可由省级部门或跨地区专家委员会介入,避免企业陷入“踢皮球”困局。这种制度设计既降低基层决策压力,又确保市场准入通道的畅通。(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