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黄孔村:从清代“焦黄地”到现代新农村的变迁与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9:35:00    

在黔中腹地,开阳县东南一隅,有一个名为黄孔的山村。它地处开阳、福泉、瓮安三县(市)交界,素有“脚踏三县”之说。这片14.65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467户、1383名村民的生活与梦想,也镌刻着从清朝走来的历史印记与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

黄孔之名,源自清代嘉庆年间的一段传说。一位董姓吟游诗人寻访十万溪时误入此地,恰逢天干大旱,遍野焦黄、土地龟裂,“黄孔”由此得名并流传至今。

黄孔的行政建置演变,则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变迁的一个微观缩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联保制度,到1949年后的区公所、行政村;从1953年黄孔乡的设立,到1958年融入人民公社洪流成为管理区;再从1962年的合心大队,到1984年政社分开后“黄孔村”的正式定名并沿用至今。每一次名称更迭的背后,都是国家宏观政策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深刻调整,记录着黄孔从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乡村治理的完整轨迹。

改革开放前,黄孔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村民垦荒种粮、养殖牲口,维系着低水平的自给自足。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水稻、玉米、油菜、烤烟、生猪成为支柱,解决了温饱,也积蓄了微薄的力量。千禧年前后,大量青壮年远赴江浙粤等地打拼,收入提升推动部分农户脱贫,村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10年后,村民在村委会带领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棚蔬菜、金丝小枣、蜂糖李、油茶种植及鲟鱼养殖等新项目落地,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从周光龙老人记忆中“一步一滑”的泥泞小径、晃晃悠悠的木头便桥,到2001年赵顺利支书牵头修建的毛路,再到2009年硬化通车、开通班车,如今组组通硬化路、家家有交通工具,彻底改写了“跋山涉水”的历史。

黄孔曾长期受困于水,面对困境,黄孔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23年,饮水提升改造工程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彻底解决了78户219人(含脱贫户)的安全饮水问题。2024年,污水处理项目落地;2025年初,争取到67.2万元资金用于黄孔大沟的全面修缮和新建3700米沟渠。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提升了村民技能和发展能力。

如今,黄孔村416亩水田孕育的富硒水稻,依托“中国富硒带”优势,通过“开阳富硒米”品牌远销省外;1827亩旱地采用“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既固氮养地又提高产量;冬闲田种植的油菜,形成“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富硒菜籽供应本地油脂厂,年产值超3亿元,油饼还田实现生态闭环。

从清代吟游诗人笔下的焦黄之地,到如今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的新农村,黄孔村的变迁见证了贵州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这片土地上,稻浪翻滚间是传承的力量,道路延伸处是发展的希望,1383名黄孔人正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村史村事。

杨银燕 于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