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无底线妥协只会伤害欧盟的战略自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2:26:00    

8月7日,美国政府签署的关税行政令生效,其中包括对欧盟征收15%的统一关税,但美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铝和铜等行业关税仍为50%。而根据美欧关税框架协议,欧盟将对美国取消大量关税,包括对美国工业产品的所有关税。欧盟还将在未来三年从美国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向美国额外投资6000亿美元,同意购买大量美国军事装备,承诺解决美国工业出口、农业出口的非关税壁垒等。

这样的协议,是“速胜”还是“诈胡”?高盛估计,协议可能导致欧盟GDP损失0.4个百分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协议将使德国车企每年损失数十亿欧元。欧盟对美国承诺的单方面零关税、市场开放、降低标准,则将极大地冲击南欧、东欧国家的农业利益。

这份抢在中美瑞典经贸会谈前仓促达成的协议,其诸多核心内容仍未敲定。双方在具体内容上迅速陷入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到底哪些产品获得了豁免?6000亿美元投资什么时候投、怎么投、钱从哪儿来?测算显示,欧盟即便购买美国全年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也不过1400多亿美元,如何实现三年内采购7500亿美元的目标?布鲁塞尔有权越过成员国采购美国武器吗?许多问题,让人们对协议的可行性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欧盟有27国的集体力量,也是世界最大单一市场之一,然而,布鲁塞尔在面对单边关税霸凌时却表现得像行动迟缓的巨人。在各方批评的压力下,协议宣布后仅72小时,欧盟委员会就不得不澄清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仅代表政治意向。然而,尽管布鲁塞尔展露悔意,华盛顿却是不认的。美方公开表示,如果反悔,欧盟将需要支付35%的关税。到目前为止,华盛顿的“极限施压”战术似乎占了上风。

贸易谈判中,威慑策略的核心在于让对方相信“反击代价过高”从而避免冲突。但尽管内部制定了报复方案,欧盟的回应始终停留在口头警告层面。这种“举枪不射”“只说不做”的姿态,也许让华盛顿认为欧盟的“枪”里可能没有“子弹”,或者至少根本不愿扣动扳机。被对手看透底牌的结果,自然是谈判桌上无法避免的让步。当地时间8月4日,欧盟宣布按照同美方协议,暂停实施针对美国的两项报复性关税措施,为期六个月,以便继续同美国谈判。再次主动让步,欧盟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

欧美协议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巨大的经济代价、引发的内部分裂以及国际政治层面的声誉损害,都对欧盟孜求多年的“战略自主”之路造成沉重打击,给欧盟的未来再次敲响警钟。但布鲁塞尔一些政治人士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清醒——战略自主的核心是“塑造能力”而非“无底线避免冲突”。如果继续自欺欺人,还把关税简单视为“免遭抢劫的捐税”,欧盟将在国际贸易的“新海盗时代”彻底沉沦。如果继续以“避免激怒华盛顿”为最高目标,欧盟将永远陷入“威胁—妥协—更严厉威胁—更大妥协”的恶性循环,“保护费”的清单只会越拉越长,对外经济、安全权力失衡只会愈发严重。华盛顿拿着乌克兰这张牌在北约要了一遍价,拿到欧盟这里还试图再勒索一遍,这显然与欧盟所追求的地缘安全目标背道而驰。

如何平衡跨大西洋两岸关系与自身核心利益,如何在激烈的全球博弈中维护联盟的自主性与凝聚力,如何把“战略自主”从纸面落到现实、从口号变为行动,是摆在布鲁塞尔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布鲁塞尔应当认识到,忽略战略长远视角而作出的各种妥协,甚至以邻为壑、牺牲别人利益的做法,无助于捍卫自身利益,也无助于赢得国际尊重,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承担短期对抗风险的政治勇气和决断力,是实现欧盟真正战略和安全自主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