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同心筑防线 反诈接力护钱袋!崂山区南姜社区网格员与警方联动成功阻止8万元诈骗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9:37:00    

7月15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反诈行动在青岛市崂山区南姜社区紧张展开。警方接到预警,一名居民正遭遇电信诈骗,准备将8万元现金交给骗子。危急时刻,派出所民警、社区网格员和居民迅速联动,通过微信群扩散警示信息,最终成功拦截受骗居民。这场“爱心接力”不仅挽回了经济损失,更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

诈骗陷阱逼近 警方社区火速联动

7月15日上午11点20分,沙子口派出所接到崂山分局反诈中心的紧急预警:南姜社区一名居民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并准备向陌生人交付8万元现金。由于信息有限,警方无法立即锁定受骗者身份,时间紧迫,骗局随时可能得逞。

派出所值班民警迅速联系社区民警,同时发动社区网格员协助排查。南姜社区网格员王春燕接到电话后,立即与同事商议,决定通过微信群快速扩散警示信息。“早一秒发送,就多一分希望保住居民的钱袋子。”王春燕说。短短一分钟内,一条简明扼要的警示信息——“接派出所通知,我村村民或在本村住的,马上要给别人去送钱,千万别去!别被骗!”被发送至多个居民微信群。

与此同时,派出所与社区二次对接,进一步核实信息后,网格员们又发布了升级版反诈通告,明确提醒居民:“现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到,有村民已被电信诈骗或正在被诈骗,可能对方要求村民给8万元现金。请勿相信任何形式的转账或送现金要求!”信息如同烽火,迅速传遍社区各个角落。

微信群成反诈“防火墙”

王春燕告诉记者,社区网格员们将警示信息发送至至少8个微信群,包括团购群、楼道单元群和社区居民群,覆盖了大部分居民。群内成员纷纷响应,互相提醒:“快看看家里人手机!”“务必提醒老人和孩子!”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织成了一张无形的防护网。

据了解,就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受骗居民李女士正乘坐出租车,准备将8万元现金送往城阳区。途中,她偶然看到微信群里的警示信息,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大家在寻找的人。她当即改变路线,直奔派出所。“多亏了那条信息,不然我可能已经把钱送出去了。”李女士事后感慨道。这场由警方、社区网格员和居民共同参与的“爱心接力”,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拦截了诈骗行为。

免费奖品背后的陷阱

随后在派出所,李女士向民警讲述了受骗经过。7月12日,她收到一个快递,里面有一张带二维码的宣传页,声称她中了“大奖”,包括18元支付宝红包、一箱纯牛奶和一台电冰箱。李女士扫码后下载了一款App,并按照客服指引操作,很快收到了18元红包和牛奶。

尝到甜头的李女士对“中奖”深信不疑。随后,客服以“领取冰箱”为由,要求她“做任务”——先是在另一款App上刷短剧积累时长获取奖金,后来又诱导她投入本金参与“高额返利”活动。起初,李女士投入103元,获得了160多元的返利,但在后续操作中,对方以“系统故障”为由,要求她取出8万元现金送至指定地点,承诺一次性支付所有返利。

“我当时完全被蒙蔽了,以为只要再投一笔钱就能拿回所有奖金。”李女士说。幸运的是,微信群里的警示信息让她及时醒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网格员成反诈“前哨”

这起案件的成功拦截,离不开社区网格员的快速反应和居民的积极参与。南姜社区网格员王春燕和同事们日常深入居民家中走访,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正是这种信任,使得警示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并产生实效。此次事件也证明,基层治理中的“警格+网格”联动模式,在反诈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快递里的中奖信息可能是圈套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公安机关提醒,李女士遇到的这种骗局,是骗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利心理和急于回本的心态实施“连环套”式诈骗。所谓的“中奖”和“奖品”都是电诈分子在用小恩小惠“钓鱼”,最终目的就是引诱受害人上当。

套路1:邮寄引流包裹

诈骗分子线下广撒网式邮寄装有廉价礼品(如水杯、纸巾、笔记本等)或刮刮乐彩票、购物卡等物品的快递包裹,并在包裹内附带印有涉诈二维码的宣传单,以扫码兑换奖品或领取更多礼品为由,诱骗受害人扫码添加好友或进入涉诈群聊,后期诱导下载涉诈软件。

套路2:诱使参与刷单

待受害人上钩,诈骗分子便会先派发一些容易完成的刷单任务,完成后便可获得小额返利,借机加深受害人信任,诱导其加大任务金额。

套路3:提升任务金额

当受害人进行大额刷单后,诈骗分子便会以“账户冻结”“操作失误”等理由,拒绝返利,并要求受害人继续刷单,直至骗光其钱财。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