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彰武秉都江堰之慧打造绿色河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7:22:00    

改造后的柳河沿岸滩地已成为市民消夏的好去处。彰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随着暑期的到来,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城区段的柳河左岸,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这里休闲、散步,沉浸于滩地芳草树荫构建的绿意盎然,享受河面清风带来的凉爽惬意。

原本泥沙浑浊的“北方小黄河”,以及河岸边随风即现的沙化滩地,通过借鉴“都江堰”经验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化作了如今草绿、树荫、水清的97公顷滨水景观带,成为了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这就是柳河彰武县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曾是危害环境的“小黄河”

“以前河边光秃秃的,风沙大,谁愿意来?现在有水有树有花,晚饭后全家来散步,心里头别提多舒坦了。”家住柳河岸边的市民房希志道出了无数彰武人的心声。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曾因为全国河流含沙量排名第二,被称为“北方小黄河”。彰武水文站站长李东奎介绍,柳河流经彰武,在这片大地上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灌溉作用,还带着泥沙流入辽河,给辽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每逢汛期,河水裹挟着泥沙咆哮而下,导致河床不断淤高,已形成水面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不稳定的沙性土壤河床容易发生溃岸现象。而枯水期的柳河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河床裸露、沙浪滚滚,又成为了肆虐风沙的策源地,甚至威胁着辽宁中部城市群。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彰武县启动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一期)治理河道长度约6.3公里,涉及总占地256公顷,于2023年11月18日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建设已于2024年10月末全部完工,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彰武人心中的“都江堰”

“面对今年入夏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担心。”漫步于柳河临水休闲区,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霞的话语中透着自信,“都江堰古老的治水理念在我们这里得到了创新应用。”

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柳河治理深谙其妙,同样用“鱼嘴”来“调控水量”——丰水期时,超量河水通过引水口流过合上鱼嘴,使洪水从主河槽流;枯水期时,窄深式水口又能确保湿地水源不断,泥沙则被牢牢锁在主河道内。

同时,还创新方式与彰武实际相结合,设计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其中,防洪工程上,通过新建护岸、堤防工程、河道整理等,确保城区防洪安全全面达到规划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村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非防洪工程则在左岸滩区打造了三块湿地,形成“水下森林”涵养水源、滋养生灵。沿河两岸,乔木挺立、灌木丛生,共同编织起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自净与涵养能力。

“将防洪工程、治沙之策、景观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多重目标融汇贯通,柳河的治理,就是我们彰武人心目中的‘都江堰’工程。”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说。

未来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昔日肆虐的柳河让人望而生畏。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长廊,已成为彰武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值盛夏,每天都有近千名市民来到这里,或在亲水栈道、市民广场之间休闲消夏,或于体育场、健身器材活动区里挥洒汗水,让这里成为了今夏彰武最受欢迎的“打卡地”。

此外,这里还成为彰武县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巨龙湖风景区,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柳河湿地生态资源与沙泉鱼宴特色餐饮,已形成“观柳河鸿雁、品沙泉鱼宴”特色文旅品牌。通过“季节性景观+特色美食+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在创造意外惊喜,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基于目前彰武城区的发展框架,城市向南、向西发展势在必行,柳河生态治理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西南城区的发展潜力,为下一步城市发展规划留足了绿化美化空间。

秉古老智慧而焕发新生的柳河,重新流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流进了他们的心里,实实在在提升了沿岸居民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