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会折旧,但智慧不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蕴含着中国原始儒家最宝贵的哲学智慧,我们该如何去读?2000多年前的智慧如何烛照现实、引领未来?
2025年8月16日上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南岭颂经典 心灯照书窗——柳恩铭博士‘四书心读’丛书分享交流会”,在广州琶洲展馆B区3楼1号会议室顺利举行。“四书心读”丛书作者、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柳恩铭博士分享其重注“四书”的心路历程和“四书”的现代价值,并用大量现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述儒家经典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价值。

柳恩铭博士做分享。
分享伊始连抛“三问”
在主题分享环节,柳恩铭博士以“AI时代更需要‘四书’的生命情感智慧”为题,结合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蕴含的生命情感智慧。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思想,恰恰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帮助人们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四书’本质上是伦理哲学。《大学》是修身方法论,《中庸》是处事方法论,《论语》是伦理价值体系,《孟子》更多是政治哲学!”柳恩铭博士在分享伊始,抛出了三个问题:雾霾仅仅只是科学问题吗?钟表制造仅仅只是技术问题吗?诚信难道仅仅是伦理问题吗?
对此三问,柳恩铭博士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雾霾产生的原因表面似乎与燃煤、汽车尾气、土壤干燥、空气干燥相关,但本质上是人们抛弃了敬天爱人的思想,抛弃了天人合一的伦理,抛弃了民胞物与的情怀,抛弃了给宇宙以道德终极关怀的智慧!其次,瑞士钟表创始人布克在自家简陋的作坊里可以制造日误差小于千分之一秒的钟表,1536年布克因为反对宗教刻板程式被捕入狱,在狱中再也无法制造日误差小于千分之一秒的钟表。为什么?因为人生活在恐惧中、生活在焦虑中、生活在不自由中,工匠艺术缺少了自由意志的加持,无法把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最后,关于诚信的问题,柳恩铭博士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来加以说明。他认为,各类诚信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判断和未来的期待,经济疲软就是必然,经济问题的根源也就在伦理。

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四书”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
在柳恩铭博士看来,“四书”蕴藏着丰富的现代价值。譬如,《大学》关于“止、定、静、安、虑、得”的智慧:知道目标,生命有定力;生命有定力,方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方能安适自由;安适自由,方能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方能获得真理——量子时代新的发明创造在学科边缘部、学科结合部、学科融合过程当中,没有深入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
又如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是人类终身学习思想的最早自觉者、倡导者、实践者。人生的起点基本相通,都是碳水化合物;人类的终点基本相通,都是碳酸钙。区别在于“道”的追求和修为,在于生命情感智慧,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
柳恩铭博士认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物我一体、心物一元”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原始儒家最宝贵的哲学智慧。“四书”的智慧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四书”不是知识,知识往往会折旧被淘汰,但是智慧却是永恒的!
“我撰写《四书心读》目的就是把满满的生命情感智慧带回当代,滋养现代人的生命。让人回归守护本心本性,让人自由自在自我而诗意栖居,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人成为自由意志的本体,让人活出生命的本真绽放生命的精彩!”曾经在教育界任职多年的柳恩铭博士建议,小学三年级以上可以读《论语》,初中生可以读《大学》《中庸》《孟子》,而高中生如果能再次熟读并理解《孟子》,则会更加出类拔萃。
本次活动上,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陈希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江冰教授等学界嘉宾出席。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阳翼 ,总编辑张丽军,副社长黄圣英、杜小陆,副总编辑黄文科等社领导一同参会。 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阳翼高度评价了“四书心读”丛书出版后的社会反响,认为该丛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儒家经典,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阳翼社长对柳恩铭博士的学术贡献表示感谢,并强调出版社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摄影:南都记者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