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虎网】

立夏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5月4日—6日交节。今年的立夏正值5月5日,标志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夏时节气温攀升、雷雨渐频,南京有“送夏”等习俗。“送夏”是指父母向出嫁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衣等物,既为消暑之需,亦传递亲情关怀。扇子是夏日纳凉解暑常用之品。在南京的制扇技艺中,尤以金陵折扇与高淳羽毛扇最为亮眼。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种传统技艺不仅凝聚了匠人的心血智慧,更成为金陵文化中雅致生活美学的生动注脚。
近日,龙虎网记者走访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克礼(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和邢响生(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深入了解这两项传统技艺的前世今生。
古艺流芳:羽扇折扇传千年
明代作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中记载:“扇,羽扇最古。”羽毛扇,又称羽扇,是中国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传统工艺品之一。高淳湖域广阔、水草丰美、飞禽类多,为高淳羽毛扇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漫步在高淳老街,羽扇随处可见。高淳羽毛扇作为高淳区传统手工艺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遐迩。

高淳羽毛扇(受访者供图)
相较羽毛扇的自然野趣,金陵折扇更似“移动的文人书房”——它既是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亦是百姓日常的纳凉工具,书画雕刻、诗词歌赋尽汇于方寸之间。早在宋代,南京的制扇技艺已声名远播,明清时期,南京更是一度成为全国折扇制业中心之一。通济门附近的“扇骨营”便是历史见证,这一古老地名至今仍留存于城市地图之上。在王克礼的收藏室中,水磨玉骨折扇、红木折扇等珍品陈列其间,每一把都静静诉说着金陵折扇的千年风华。

王克礼展示金陵折扇
匠心至美:精工细作寄深情
一把扇子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繁杂工序。从选材到成品,藏着手工艺人的无尽巧思。据王克礼介绍,金陵折扇制作分为制扇骨、做扇面、穿扇面三大工序,其间还融合镂空、镶嵌、雕刻、烫花等工艺。扇骨则多以红木、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尤以竹制居多。此外,手工艺人以刀代笔,在扇骨上雕刻出“如意头”“水浪式”等数十种纹样,全凭经验与手感掌控力道,雕刻的图案细腻生动、栩栩如生。扇面则选用宣纸等材质,上面或绘以山水花鸟,或题上诗词书法,一笔一画间尽显雅致风韵。

金陵折扇

王克礼在制作金陵折扇
高淳羽毛扇的工艺同样繁复。“共有80多个品种,需要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等20多道工序,再辅以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装饰,单把扇子制作需要2—3天时间。”邢响生介绍,“以前制作扇子通常采用家禽和野禽两种羽毛,现在为了保护珍禽野鸟,主要以鹅毛为原料。”从一根根鹅毛到最终的羽毛扇,每道工序考验着手工艺人的技艺和耐心,最终成就了羽毛扇的轻盈灵动、坚韧耐用。

邢响生制作高淳羽毛扇(受访者供图)
除了工艺之美,扇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明清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南京作为江南科举重镇,每逢大考,来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们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自用或者赠送亲友。王克礼说,扇子在当时不仅是纳凉工具,更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不仅如此,千百年来,扇子也承载着浓浓的情感寄托。邢响生告诉记者:“过去在高淳,家家户户都使用羽毛扇,‘扇’因其与‘善’谐音,象征着‘与人为善’的美好寓意。除此之外,人们也会送出一红一绿两把‘彩小元’(高淳羽毛扇中的儿童款式),谓之子孙扇,有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的意思。”

高淳羽毛扇(受访者供图)
守正出新:非遗焕彩向未来
随着市场变迁与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冲击,以实用功能为主的传统扇子逐渐退出日常消费市场,而蕴含文化艺术价值的工艺扇则迎来了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
近些年来,王克礼积极与南京书画家合作,将梅花、秦淮河、紫金山等城市符号“搬”上扇面,让每一把折扇成为浓缩南京历史文化的立体载体。如今,金陵折扇也走出了南京,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响亮名片。

金陵折扇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创新。”谈及制扇技艺的发展,邢响生认为,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高淳羽毛扇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增羽毛贴画、扇面画花等装饰工艺,让扇面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观赏性。同时,还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出细分功能款,如孕妇专用的轻柔透气羽毛扇,以及适合3—4人家庭使用的套装扇。此外,邢响生还积极开展非遗羽毛扇制作就业培训、“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多元创新的方式让传统羽毛扇焕发新生。

邢响生开展非遗羽毛扇制作就业培训(受访者供图)
立夏时节,当扇面开合、羽扇轻摇间,传来的不只是清风,更是中华文明的悠悠回荡。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一代代传承人以热爱与坚守,继续书写着属于东方美学的新篇章。
龙虎网记者 张琦
本文来自【龙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