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汕头文旅交出亮眼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2:45:00    

《羊城晚报》2025年5月7日A6版报道

这个“五一”假期,汕头无疑是火爆的。“‘南澳环岛公路’上榜全国最美自驾精品路”“汕头‘五一’旅游市场火爆”等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来汕尝美食、吹海风的游客量增幅显著,背后,是汕头通过近百项文旅活动、文旅促消费活动等措施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羊城晚报记者从汕头文广旅体局获悉,这个假期,汕头市共接待游客389.21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收入24.91亿元,同比增长21.9%;入境游客20214人次,同比增长98.8%;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368604人次、同比增长18.28%。其中,5月1日接待游客量环比增长133.87%、2至3日连续两日突破百万大关、南澳5月1日入岛车量创单日新高,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浪漫悬日乐享拾光”海滨闪唱音乐会连续六天在潮人码头开唱,南澳海滩音乐活动音乐与浪花共振,濠江区南滨公园上活力四射的乐队轮番奏响动感乐章,“1025文创墟市”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布置了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沉浸式体验区,英歌舞表演和沉浸式哪吒闹海情景剧等主题活动在各个景区举行,为市民游客打造层出不穷的文旅新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美食一直是汕头文旅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美食消费热情高涨。假日期间,珠江路美食街、龙眼南美食街、镇邦美食街、十一合艺术村美食街等美食集聚区人气爆棚,商圈里的文化美食集市、合胜好食街等客流如织,肠粉、卤味、生腌、牛肉火锅等特色美食吸引大批食客前来打卡品尝,许多餐厅美食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可以说,从特色活动到潮汕美食,汕头无不在散发其独特魅力,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妈屿海岛蝶变 再现火爆客流

“五一”假期首日,时钟刚指向九点,汕头南侧的一座翡翠小岛已从潮声中苏醒——几名装备齐全的泳者陆续跃入碧波,享受大海的拥抱;环岛栈道上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正追逐着初夏花海和滨海礁石;身着碎花长裙、戴着美丽草帽的游客们,谈笑间从彩虹阶梯走向海边的摩登书屋。

妈屿岛俯瞰图

没一会儿,游客明显多了一倍,入岛的地方也开始排起了车龙,显然,这个“五一”假期,汕头的妈屿岛又成为游客打卡清单的一个必选项。

这座镶嵌在汕头内海湾的美丽渔岛,是汕头唯一的海岛村,虽然仅有0.29平方千米,但它曾是见证汕头开埠风云的“海关钥匙”,如今又以文旅融合为轴,逐步推进岛内生态修复项目、历史文化遗址的保育活化,串起生态保育、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珍珠链,诠释“小而美”的海岛哲学。

文旅密码:奏响海岛乡村振兴交响曲

“我们一早就起床了,趁着早晨最舒适的天气,想避开人流来感受这座小渔村的魅力。”

与闺蜜同行到汕头过“五一”的林女士,第一站便选择了妈屿岛。她表示,汕头的大海是最吸引她前来的特质。“今天,我们的计划是在妈屿岛喝一杯咖啡、走一下沙滩、拍一下涂鸦、逛一下书店以及吃一顿美味的海鲜。”林女士兴致盎然地说道。

林女士的行程清单,恰似妈屿岛精心编排的一首文旅协奏曲,浓缩了这座小岛的蝶变之路。

近年来,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麻花特开心》等剧组上岛取景,以及腾讯电竞大赛的落地,妈屿岛的发展密码越来越清晰——通过整合生态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成功吸引多个文化IP落地,更以“妈屿蓝”文旅综合体为引擎,引入30余家特色文旅企业,打造出多个热门网红打卡点。

统计数据显示,妈屿社区年收入已从16万元跃至245万元,在四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4倍。可以说,以“百千万工程”为支点,妈屿岛已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跃变,这座曾以渔获计收成的小岛,正在重塑发展坐标系,解码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方程式。

妈屿岛上的摩登书屋

“‘五一’假期,进入妈屿岛的车流量近1.2万辆,客流量约4.2万人次。目前,旅游经济成为妈屿重焕新颜的新引擎,不仅是游客的打卡点,也是市民节假日的好去处。”妈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卢盛业告诉记者。

其中,最吸睛的当属妈屿岛上的特色墙绘。驾车进入妈屿岛后,一幅哪吒敖丙动漫墙绘图就映入眼帘,环岛而行,还能看到海浪纹样、红头船、潮汕鱼饭、红桃粿、工夫茶……民居外墙上各式彩绘图案化作巨型全息影像,生动展示妈屿岛的民俗文脉。

据介绍,目前妈屿社区已完成了29栋渔文化彩绘农房改造,拆除违建1000平方米,打造“零违建”“零危房”,构建满足群众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美丽村居。

海岛文脉:化身宝贵文旅资源

事实上,除了旖旎风光,岛上的悠久历史也是吸引旅客打卡的一个亮点。

据记载,远古时期汕头老城区还没有浮出海面,妈屿岛就已经屹立在内海湾的出海口。历史上,妈屿一直是船只进入沙汕头(汕头旧称)的必经之路。清咸丰三年(1853),粤海关在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也称“常关”。清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后,清政府在岛西侧设立潮海关,是汕头海关的前身。

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岛上,曾有过两个“海关”,可见其曾是潮汕门户的重要地位。

卢盛业告诉记者,漫步妈屿岛一圈只需要50分钟,如果快步环岛则仅需20分钟,但是岛上的悠久历史和海岛潮声,却常常吸引人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倾听。

防空洞墙面的侨批主题光影秀,将“海丝”往事娓娓道来;元代天后宫的蚝壳墙垣,与清代天后宫新庙的双龙嵌瓷,都在讲述着这里的妈祖文化……妈屿岛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化身成为宝贵的文旅资源。据介绍,近年来,妈屿社区下大力气发展观光、文化、休闲等业态,持续推进渔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建设,打造集“古迹、民俗、美食、艺术”于一体的海岛旅游线路,已逐步形成“潮汕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海岛休闲+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等旅游品牌。

生态招牌:全力打造绿美广东示范点

春天刚走,初夏悄然而至,妈屿岛也化身一位姹紫嫣红的百花仙子。“五一”假期记者走访妈屿岛时,看到有不少游客在绿地上野餐休憩,在花丛前留影直播……“妈屿岛绿美广东示范点”生态招牌名不虚传,这座小岛上森林覆盖率达72%,凭借成片林地及“水净、气净、土净”织就生态锦绣,揽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农房风貌提升十佳名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荣誉。

漫步栈道,宫粉紫荆与黄金榕在潮海关遗址交织成时空对话的花墙,波斯菊矩阵于主题邮局前随季节更替变换风格,马缨丹群落沿2.3公里彩虹步道蜿蜒……一片片立体化、多层次的花海海洋景观既是固沙护堤的生态卫士,又是游客镜头里的绝佳风景。

生态美学的背后,正是妈屿的乡村振兴答卷。

一方面,妈屿实行见缝插绿、宜花则花,打造处处皆是景。据介绍,妈屿社区在岛上选育了累计3100棵阔叶林树种,还有8.1万余株相对花期长、花量多、耐旱耐寒、适应海岛气候的花灌木,分布在海边栈道、妈屿岛主题邮局、潮海关周边、妈屿湾门口等地方,完成林分优化面积约3万平方米,林分优化率达69%,打造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亚热带滨海生态景观。

另一方面,让党建红浸润生态绿,沉睡资源迸发新生机。近年来,妈屿活化海防文物古迹,升级红色教育基地,构建起党建红为底色、生态绿为特色的“红+绿”特色文旅发展新模式,构建良性发展的闭环,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湾区样本。

昔日撂荒地蜕变和美花海 隆都农旅实现“流量变现”

这个“五一”假期,汕头澄海上演着“流量变现”的乡村进行曲——在韩江三溪环抱的隆都古镇,许多私家车驶入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园,尽情享受假期时光。

其中,和美·花海生态园就是隆都镇“串珠成链”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一扇生动窗口,它从昔日撂荒地蜕变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打造“农旅+研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爆发式发展。“五一”假期,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和美·花海生态园,近距离感受它的火爆人气和美丽蜕变。

推陈出新:从单纯农旅向数字生态转型

夏日午后的生态园中,流动的风景在逐帧定格——

乘坐卡通造型的观光小火车穿越花海,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粉紫色绣球花丛中,小男孩正踮脚触摸花瓣,父亲用手机记录下这帧画面;研学基地里,沾满泥土的指尖与嫩绿幼苗相映成趣;白色天幕中,围炉煮茶的清香混合着隆都米钱的甜糯气息,交织成独特的假日味道……

“这个‘五一’假期虽然天气炎热,但我们园区的客流量有2万人次。”提起园区的高人气,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君已经习以为常,她自豪地表示,近3年来,几乎每个大小长假的火热程度都差不多,很受市民欢迎。

“五一”假期生态园人气高

为了更加契合市场需求,该生态园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农旅融合“新干线”。据陈文君介绍,该生态园正着力探索“农旅+研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农耕文化科普、农产品研发实验、农业劳动体验和农业电商直播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绿色生态园。

“同质化会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们要探索出独具特色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以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为目标,实现多业态协同发展。”陈文君介绍道,接下来,生态园直播基地将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行“前店后厂”模式,使园区既是产品展销厅、又是种植示范基地,打通“种管收加销”全产业链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建设之前,这片地已丢荒8年以上,如今这片约68亩的土地上又奏响三产融合的田园牧歌,摇身一变成为潮汕揭市民周末亲子游的首选之一。

据悉,该项目落地运营以来,节假日客流量日均1.5万人次,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爆发式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48万人次,营业收入2400万元。陈文君介绍,随着越来越齐全的文旅配套,很多游客周末会首选来隆都,也给他们生态园带来更多客流。

良性循环:打造隆都农文旅商融合

正如陈文君所言,周边的生态园越开越多、文旅配套越来越齐全,隆都镇正形成“园区引流-周边消费-农户增收”的良性经济循环,而和美·花海生态园,恰似澄海隆都镇打造农文旅商融合的一个小小缩影。

隆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丽容告诉记者,在书写“百千万工程”答卷中,隆都镇从红、侨、农、商等入手,提出了“3+1+N”发展思路——聚焦“特色旅游、现代农业、集镇商贸”三大主攻方向,谋划推进大健康食品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引导各村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串珠成链”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红侨”特色典型镇。

以和美·花海生态园为例,它就与陈慈黉故居、瓦窑遗址群等11处文旅资源形成“半小时旅游圈”,连接南溪、后沟、前美多个村,共同构建起“红色研学+侨乡风情+生态休闲”的复合产品体系。

同时,这些落地的生态园项目也成为带动周边村民集约化种植和土地流转的典型示范。据悉,单是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目前就已经带动周边80多位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就业,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就业容量。

“生态园让我们农村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薪资高,工资发放稳定,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家里人也很支持。”和美花海生态园保洁员秦伟粧表示,“我们隆都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个周末跟节假日这里都是人山人海!希望在政府的带领下,我们这里的旅游越来越好,让我们这些农民的收入更多。”

曾丽容表示:“接下来,隆都还将充分发挥‘潮汕老农’‘种田如绣花’的务农技艺和精神,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做好传帮带工作,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将‘新农人’直播带货、新媒体、AI技术等元素融入乡村农文旅发展中。”

高铁汕头站“五一”客流创新高

“5月1日创下单日到发量8.93万人次的新高,5月5日又以单日发送旅客5.74万人次再破纪录……”记者6日从高铁汕头站获悉,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该站累计到发旅客达43.9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发送旅客22万人次、到达旅客21.91万人次,同比增幅分别达68%和47%,展现出区域交通枢纽的强劲活力。

数据显示,5月1日汕头站客流呈现“双向高峰”特征,既有本地居民短途出游需求,也有大量外地游客涌入体验滨海风情与美食文化。当天该站的到发总量同比激增73%,其中到达旅客5.53万人次、发送旅客3.4万人次,两项指标均刷新历史纪录。

汕头站展现区域交通枢纽的强劲活力

而返程高峰的5月5日,汕头站发送旅客量同比增长78%至5.74万人次,成为新站建成投运以来最繁忙的出发日;当天到达旅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25%。为应对超大客流,汕头站实施精准运力调配,其中5月5日共开行112趟旅客列车,增加开行27趟动车,并对55趟动车组长编组运行,动态增设安检、出站通道以提升通行效率。

在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方面,汕头站坚持“硬件”“软件”双管齐下。车站与汕头房建车间、湖南联创等设备维保部门提前对站房照明、中央空调、旅服系统、客运电梯、消防设施、安检查危等重点设备检查整治,夯实硬件基础,改善候乘环境。

与此同时,汕头站还针对高峰客流,优化服务力量铺排,安排“金凤”服务队、志愿者加强安检、检票、站台等关键处所宣传和引导,通过延长候车、到达区开放时间等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据汕头站方面介绍,客流数据的亮眼表现,既得益于汕头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和“五一”特色活动的成功引流,也离不开铁路部门精准调度与服务的精细化提升。未来,汕头站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为旅客提供更高效、舒适的出行服务,助力汕头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域旅游标杆城市。

文、图 | 记者 蚁璐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文旅 龙宣 澄宣 林鹏伟 袁翼伦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