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游升温,洛阳中小博物馆迎来“破圈”机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00:00    

  今年五一假期,牡丹余香与文博热潮交相辉映。据市文物局统计,五一假期,我市不少中小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部分场馆日均接待游客量逼近老牌热门大馆,折射出中小博物馆差异化发展的蓬勃生机。

  位于老城区丽景门内的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今年五一假期迎来客流高峰。数据显示,该馆假期前4天日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以上,假期接待游客总量达5.7万人次,几乎与洛阳古墓博物馆持平,可谓我市中小博物馆中的一匹“黑马”。

  走进这家博物馆,一楼是琳琅满目的三彩文创产品,二楼则是精品三彩艺术作品展。这种文创售卖与特色展览相结合的形式,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特色纪念品的消费需求,也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我之前以为三彩就是三种釉色的动物俑或者人俑,来这里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三彩还能有这么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我觉得这些展品是对历史文物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拉近三彩文化与大众的距离。”一名来自长春的游客感慨。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我市不少中小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长——龙门博物馆连续3日日均接待游客量近万人次,接待游客总量达3.7万人次,接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量超千人次;偃师、宜阳、新安等县域博物馆接待游客量也较往年有明显增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热门大馆‘一票难求’,使得许多游客和市民将目标转向相对冷门的中小博物馆;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博物馆推出的活动和展览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我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已达112家,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主体多元、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如果说热门大馆是顶级国宝的“群英荟萃”,那么星罗棋布的中小博物馆则蕴含了更多历史细节,是河洛文化拼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认为,眼下,随着文博热向下沉市场涌动,我市中小博物馆迎来空前机遇。未来,中小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意热点制造、数字技术强化运用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互动性,不断拓展博物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展示和传承河洛文化。(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来源:洛阳网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