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戈方辰、赵新琰)近年来,枣阳市刘升镇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层治理支点,通过空间重构、服务下沉、产业融合,将“最后一公里”服务驿站打造成联结党群的“暖心家园”和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从“柜台隔心”到“圆桌聚情”,议事场景焕新颜。走进刘升镇李老湾村党群服务中心,昔日封闭的办公隔间已被通透的开放式服务空间取代。村民们围坐在印有“议事亭”字样的圆桌旁,正与村干部讨论亲子乐园扩建方案。这处曾因装修程序不规范被整改的服务阵地,如今通过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收集村民意见建议46条,调整设计方案7处,成为村民全程参与设计的“民心工程”。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更具田园特色,针对老年村民居多的实际,中心增设了老花镜借用处、农用工具存放柜等便民设施;考虑到种植户需求,专门开辟“农技议事长廊”,每月组织农业专家与村民围坐交流。这种“板凳式”沟通让干群距离拉近了不少。

从“单一代办”到“菜单式服务”,民生需求全响应。该镇聚焦“一老一小一农”核心需求,构建起多元化服务体系:开设健康养生、电商培训等课程,每月举办“农闲微课堂”已培育出50余名高素质农民;针对120余名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组织18名党员志愿者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服务。在服务资源整合上,创新“政务+社会+产业”融合模式。党群服务中心定期邀请医护人员开展免费体检,联合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针对花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引入电商培训、产销对接服务。这种“办事有窗口、活动有场所、发展有支撑”的格局,让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村民想来、爱来的好去处。

从“闲置广场”到“晒粮宝地”,农时需求解民忧。每到夏粮、秋粮收获季,村民就带着自家的小麦、花生,往党群服务中心的硬化广场跑——这里曾是闲置的空地,如今被划分成36个“标准化晒粮区”,每个区域面积300-800平方米,均铺设15厘米厚的防滑耐磨水泥地面,配备4-6个遮阳棚、20余把扫帚和4台小型鼓风机。镇里还专门制定“晒粮值守制度”,每个中心安排2名村干部轮流值守,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在岗,及时提醒村民应对阵雨等突发天气。刘升镇还延伸出“代收代晒+初加工”模式,针对外出务工村民无法返乡晒粮的情况,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代收割、代晾晒、代筛选”服务,仅收取少量服务费。
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化亲民化改造,计划在党群服务中心周边修建防雨晒粮棚,让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会客厅”,成为激活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推动形成干部群众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