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黄土地的厚重与江南的烟雨间,古人以砖瓦为笔、天地为纸,在建筑中书写 “明理” 之道。北方晋商大院的方正威仪与南方徽派建筑的素雅灵动,虽形制迥异,却都循着 “察天地、守秩序、合伦理” 的法则,将生存智慧与处世哲学熔铸于一砖一瓦。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十二集《南庭北院》,讲述中国北方晋商大院与南方徽派建筑从明清晋商大宅到江南徽派宅院的发展,展现其北方方正礼序、南方借景自然的营造特点及 “明理知天地、守秩序合伦理” 的文化内涵。

晋中盆地寒旱交加,晋商以建筑为 “明理” 的载体,在风沙中筑起生存的根基。明清时期的五进四合院,以 5 米高墙抵御风沙,对称布局维系家族秩序,整体雄浑厚实的青砖灰瓦间,藏着 “知天地之严酷,行家规之森严” 的生存密码。

乔家大院的双扇朱漆大门,宽 1.2 米的门板仅为重要仪式开启,暗合 “避僭越” 之训;40 厘米高的门槛,既应 “门槛高,家业牢” 的民俗,更象征门第不可轻越的社会秩序。“墙厚三尺六取天罡之数,院深五进合五行之理”,一砖一瓦皆循章法 —— 晋商如这灰褐建筑,不争浮华,唯守本真,以 “知物性之理” 筑就百年不倾之业。

若说晋商大院是厚重典籍,江南徽派建筑便是水墨诗词。白墙如宣纸、黛瓦似墨痕,天井揽风雨、马头墙裁云天,徽人以建筑回应江南湿热的气候:白墙映日散热,黑瓦耐腐防潮,将素雅置于青山绿水间,恰合文人 “喜素雅、重写意” 的偏好。

天井是徽派建筑的灵魂,既通风采光,更藏 “四水归堂” 的哲学 —— 雨水汇入院落,象征 “聚气凝神”。这种 “形制极简而营造有法” 的巧思,让建筑与自然对话:不追求大气,只问 “住着合适”,于不经意间将自然规律与生活智慧相融,尽显 “借曲直之态对话自然” 的明理之道。
北方的方正与南方的灵动,看似殊途,实则同归 —— 皆以建筑为尺,丈量 “天地之理” 与 “人心之序”。晋商大院的秩序、徽派建筑的自然,本质都是 “察资源之限,筑人居之境” 的实践。

晋商大院以方正之形立起,徽派大宅则借天井收纳四时风雨。它们从来不是砖瓦的简单堆叠,而是人们对天地之道的深刻洞察。这份 “循理而筑” 的智慧,恰与茅台所倡导的明理之道相契。茅台承继这份洞察与践行:于事前深思天地之规、资源之限,如筑宅者察风土气候般审慎笃行;于事上循章法、合情理,似造院者守布局尺度般明晓原则。最终,建筑因循理而屹立百年,茅台因守正而酿出醇厚,那缕久溢天地的芬芳里,藏着的正是对 “明理” 二字的共同坚守。(品宣)